​“当阳光照进历史”--细数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亮点

2025-08-20 14:45 来源:蝶族生活网 点击:

“当阳光照进历史”--细数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亮点

名称:云南省博物馆新馆

位置: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免费,凭身份证换票入场

简介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开放,是云南省最大、最具特色也是最能了解云南历史的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覆盖云南自起源开始至今的全部历史,包括《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足以让每一位到访者详细、清晰的了解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历代发展的路径。除此之外,新馆不定期与其他艺术机构、省市博物馆合作,针对国内重要文化、历史和艺术珍品进行专题展览,已进行的专题展览包括《如实观照——当代唐卡艺术展》、《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特别展览》、《绣罗云裳——海派旗袍与云南服饰展》等,通过展品与历史的对话,激活城市的“记忆”和“血脉”。

重要看点1 博物馆外观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新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是云南省最大的博物馆,建筑外形呈正方体,平面呈回字形。主入口设置有上升台阶缓坡,并在缓坡两侧铺设产自本地的特色绿化植物,左右两侧分设一个景观水池。

新馆建筑由香港许李严建筑事务所设计,正方体造型主体建筑的灵感来源于云南“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是云南本地特有的四合院式住宅,外型多为正方体或长方体,其中四周为居住房屋,天井则被房屋包围至中央,整个外观方正简洁,如印章一样规整,故俗称“一颗印”。博物馆外墙采用简洁有力的现代建筑语言,塑造了错落有致的折面体和贯穿多层的长缝造型,整体线条干练直观,与昆明著名旅游景点石林相呼应,充分体现石林地质特点,唤起访客对喀斯特地貌的记忆。外墙材质以铝质穿孔板为主,肌理效果强调其雕塑般的造型,朱红色的墙体在昆明灿烂的阳光下呈现出多彩的动感魅力,充分展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独特地位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穿洞式的外墙设计起到了隔断太阳光直接照射的作用,光线通过空洞折射,以最大限度减低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灼伤,实现了对自然光的有效利用,在达到节能环保的同时,满足视觉感观。

重要看点2 内部建筑设计

走进博物馆内部立即会被巨大空间尺度的中庭所吸引,正如之前介绍,整个建筑灵感来源于云南“一颗印”的建筑设计,博物馆中庭被1-3层的展览空间所包围,正因如此,中庭的空间感被放至最大,这也能一定程度体现云南地大物博的特点。因为云南地处高原,重工业和高污染行业少,所以在云南大多数时候都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和清爽天气下的蓝天白云,而这个特点在博物馆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庭的外围都采用了玻璃幕墙设计,能让阳光无死角地照射到内部,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和紫外线对皮肤的灼烧,除了外部朱红色穿洞式的幕墙外,在内部廊道的边缘也设置了大量白色折线穿孔式铝板,一方面起到折射光线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白色铝板也能起到反射光线照亮空间的作用。中庭顶部的局部同样设置了玻璃天花板,在光线充足的时候,阳光从顶部撒入博物馆中庭,仿佛圣光照耀,整个中庭光线与空间相互发生联系,创造出有趣的视觉效果。

除了光线和空间设计之外,在中庭还能看到一个巨大悬空的玻璃空间,玻璃空间呈长方体,从二楼和三楼挑空一部分至中庭。从中庭往上看,玻璃空间仿佛一个神秘的悬空装置,引发人们的好奇和猜想。实际上这个玻璃空间是一个茶室和儿童教育场所,非常适合到访者在里面进行放空和思考。中庭一层的周围还设计了室内竹林和水池,给整个博物馆增添了许多静谧的氛围。

重要看点3 大理国时期展品

大理国在云南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理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故在此时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佛像文物被发现。博物馆中最著名的佛像之一为“阿閦佛金坐像”,像高8.5厘米,重120克。佛像位于馆内3层《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内,阿閦佛又名“不动佛”,因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阿閦佛在五方佛中居于东方,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他象征大日如来的大圆镜智,此智可觉悟人的本性,使之具有断绝世界烦恼而成就解脱智慧的心境。

博物馆中的阿閦佛由纯金铸造,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佛肉身髻平缓,束发为水波式,身着通肩大衣。佛像左手结禅定印,手掌平缓置于腿间,右手下垂膝间,掌心向内结降魔印,佛面清晰平和,给人以安详感。该像整体造型属中原样式,而细如丝缕的水波样式衣纹则颇具巴基斯坦斯瓦特风格。

除“阿閦佛金坐像”外,馆内还藏有大理时期“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和“十一面观音”等珍贵佛像。其中,“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十一面观音”则共有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均为国宝级文物。在大理国展馆内,还能看到其他大量多样的佛像文物,造型别致且不重复,值得细细品味研究

重要看点4 明金镶红蓝宝石冠

元、明、清被视为云南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在此阶段,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外来民族大量进入云南,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聚居,繁衍人口,云南“夷多汉少”的局面被打破,形成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融合格局。在此期间,云南产生了不少代表性珍藏文物,其中金镶红蓝宝石冠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云南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金镶红蓝宝石冠”位于2层《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内,出土于1963年,在云南呈贡王家营沐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中发现,帽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320克。该器曾为明代王侯使用,制作融合了多种高超的工艺和技法,如捶揲、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更显现出明代王候之物的华贵。

金镶红蓝宝石冠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20多粒,光芒璀璨,交相辉映。冠顶插有一如意形嵌宝石簪,沿顶簪两侧各插有一对镶红和镶蓝宝石的笄,工艺精致、造型美妙。

重要看点5 多元化的馆藏珍品

云南省博物馆共3层,其中2层展览为《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3层则为《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馆内展览覆盖历史面广,较为系统的展示了云南历史。馆内文物藏品登记在册总数达22287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二级文物:1389件(套),三级文物:12203件(套)。这些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多样化的馆藏珍品能让到访这系统感受云南多民族、多元化的民族特色,置身于云南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流中。